眼前的這一對“江江”“九九”色澤艷麗,形態可愛,尤其眼睛里飛揚的神采令人心情愉悅。這是修水雕刻藝人龔漢生為江西省第十六屆運動會剛剛制作完成的吉祥物雕刻作品。
古人都說“畫虎畫皮難畫骨”,一幅雕刻作品,形似容易卻難“神似”,龔漢生手中的刻刀仿佛成了“神器”,精心完成的一件件雕刻作品形神皆備,活靈活現。
費時月余終雕成
“舉辦省運會,是我們九江的大事,身為九江人,自然要參與到這件喜事中來。”龔漢生說話的聲音不大。同事開玩笑說,他的嘴巴長在他身上是來“享福”的,而他的手則是用來“吃苦”的。
為了雕刻好“江江”和“九九”,他不但找來圖樣和模型日日比對畫圖,還“腦補”長江微笑天使江豚和鄱陽湖畔清秀白鶴的性格和故事。“每個雕刻作品都應該有自己的靈魂,它們的背景故事,就是他們的靈魂。”龔漢生一邊說,一邊用手輕輕抹去作品上的粉末,微微翹起的江豚尾巴變得光潔起來。
在雕刻“江江”“九江”時,最難的就是吉祥物的神態。“眼睛是最難的。”龔漢生說,“前面雕刻了大概20多天,最后刻眼睛我就花了10多天。”先畫圖,再比對,覺得不“對味兒”,再推翻重來。就這樣一個多月的時間,龔漢生終于雕刻完成省運會吉祥物的創作。
龔漢生雕刻的“江江”“九九”和宣傳畫冊上幾乎一模一樣,而仔細看,又比紙面上的卡通形象多了幾分靈氣兒。因為耗時耗力,歷時一個多月,龔漢生也只雕刻出了一對,“舉辦省運會是九江的大事,這留著做個紀念,只是可惜沒辦法量產。”
帶出200多個徒弟
龔漢生雕刻的主要材料不是竹,也不是木,而是金屬。相比起傳統材料,金屬合金的雕刻,工序更多,且更難成型,光各種各樣的刻刀就有20多把。
2001年,時年30歲的龔漢生前往浙江義烏,到妹夫王真創辦的貴金屬工藝品公司打工,憑著對事業的執著和熱情,不到兩年他就成了公司的技術骨干。2010年,公司響應返鄉創業號召,他又與妹夫一起,把公司搬回到修水義烏返鄉創業園。從修水到浙江義烏,又從浙江義烏到修水,從普通員工到車間主管,從一名打工仔到培養出100多個技術骨干的大師傅,他一干就是20多年。
如今,走進江西祈福工藝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在壓模機上、在離心機旁、在彩繪臺前,都能看到粘貼著一幅幅已經泛黃的字條,上面寫著“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十六個工工整整的大字,在這里工作的每一位員工都能記得,這些字條是他們的師傅留給自己的工作指南,這十六個字更是師傅一生工作的座右銘。
他們的師傅,就是龔漢生,他是這里近200名員工共同的師傅。大家只要一有技術難題,總是忘不了找這位“老”師傅的指導。
一把刻刀銘鄉情
經過龔漢生手中的每一件大小作品,都要經過壓模、離心、修邊、拋光、焊接、彩繪、鑲鉆等20多道工序。龔漢生刻苦鉆研,反復琢磨,利用幾年時間,對每一道工序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獨到的絕招絕技。壓模“七要領”、離心“四注意”、修邊“三標準”、拋光“四要求”等等,龔漢生總結出來的這些技術要領,語言樸實,易記易學,成了徒弟們快速掌握操作技術的秘訣。
龔漢生對家鄉的人文情景情有獨鐘,創作了大批文旅結合的文創產品。2017年,龔漢生帶領公司研發團隊,設計制作了以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原型為主要元素的《第一面軍旗》工藝品,把在幕阜山脈與九嶺山脈之間修河流域的革命歷史,用工藝品的手法表現出來。2019年,龔漢生以省鳥白鶴為原型制作了“和平鶴”“和諧鶴”等50多款白鶴系列文旅產品,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稱贊。2022年,龔漢生又帶領團隊雕刻出了修水元素的“寧州文崽”和“修水姑娌”,他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形象,已經成為了修水的文旅形象大使。今年,江西省第十六屆運動會在九江舉行,龔漢生又雕刻出了具有九江文化、地域和人文特色的“江江”“九九”兩款文旅產品,成為地方特色與體育精神相互融合的傳播載體。
20多年來,經過龔漢生親手制作和檢驗的產品在1400萬件以上,出口到歐美、中東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于產品質量過硬,贏得了一批又一批外商的稱贊和信賴。多年來,公司訂單總是逐年上升,即便在疫情期間,也能業績保持穩定。
(唐育之/攝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周慧超/文)
上一篇:重慶福彩品牌形象店有點潮
下一篇:德云社的“吉祥物”,郭德綱也要禮讓他三分,還斥巨資讓他當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