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萬平方公里的贛南大地,1080處革命遺址點綴其中,45366件館藏文物光耀青史,“八子參軍”“十七棵松”“死到陰間不反水”“腰纏萬貫討米人”“紅土地上望夫石”……壯懷激烈、感人肺腑的紅色故事在贛南俯拾皆是。
”大型紅色文旅史詩舞臺劇《長征第一渡》劇照。劉凱/攝
革命文物是中華文物的重要構成,紅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不朽篇章。
贛南蘇區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主體,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紅色文化燦爛而厚重。
近年來,贛州著力推進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與創新宣傳,通過融創發力,讓紅色記憶活起來,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鑄魂、匯聚力量。
“挖”出紅故事
3.94萬平方公里的贛南大地,1080處革命遺址點綴其中,45366件館藏文物光耀青史,“八子參軍”“十七棵松”“死到陰間不反水”“腰纏萬貫討米人”“紅土地上望夫石”……壯懷激烈、感人肺腑的紅色故事在贛南俯拾皆是,這些不朽的傳奇,通過持續深挖而變得豐滿鮮活,得到廣泛傳播。
深耕積淀豐厚的紅色富礦,一度塵封的紅色故事次第“出圈”。
1929年2月3日,在極端艱險的情勢下,毛澤東在尋烏縣項山鄉羅福嶂主持召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前委擴大會議,紅四軍由此走出低谷迸發磅礴力量。
這次在黨史、軍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加強了黨的領導,統一了全軍思想,扭轉了被動局面,拉開了創建中央蘇區的序幕。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說起這次會議時稱:“我們在項山找到一根洋火,找到一個落腳點。” 90多年后,這一歷史篇章被挖出來,羅福嶂會議“一根火柴,點亮中國”迅速叫響大江南北。
1934年11月初,中央紅軍長征部隊在崇義縣樂洞鄉樂洞村白茅坪組宿營休整,一位黃姓連長腹部重傷不幸犧牲。村民何忠孚將自己的壽木捐出來為黃連長隱秘入葬。紅軍離開時,留下一對雌雄劍的雌劍作為信物,相約革命勝利后回來相認。
89年過去,為黃連長掃墓的接力棒從何忠孚傳到兒子何遠廉再傳到孫子何清陽這一代,雖然至今沒有等來雙劍合璧之日,但每年清明為黃連長掃墓的人群卻越來越多。今年清明節期間,贛南日報記者將這個紅色故事挖掘報道出來,新華網客戶端以《一把劍的約定,三代人的守護》為題予以編發,閱讀量超過220萬人次。
圍繞蘇區建設、革命斗爭和偉大長征等紅色主題,近年來,贛州市直媒體陸續推出了“紅色記憶”“尋訪蘇區親歷者”“尋訪蘇區戰地”“致敬長征”“最后的紅軍”口述史搶救性記錄等大型主題采訪報道,通過實地尋訪革命親歷者、見證者和革命后代,深情回望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紅色足跡,生動講述中國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初心故事,鮮活呈現紅土地兒女永不褪色的赤誠丹心。
圖為黃沙華屋紅軍烈士紀念亭。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贛州關懷指導,親切接見了于都縣的9位紅軍后代和革命烈士家屬代表。總書記深情地說,現在國家發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們要飲水思源,不能忘記革命先輩、革命先烈,不能忘記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們。
贛南日報社隨即以此為切入點,迅速派出記者深入采訪受到總書記親切接見的段桂秀等9位代表,挖掘出一批塵封的紅色故事,并順應全媒體時代移動化、可視化、多元化傳播需求,以圖文、H5、短視頻等方式同步推出。這些報道,豐富了紅色記憶的敘事角度,彰顯了紅色江山世代永固的歷史邏輯,全國眾多媒體予以關注和轉載。
“+”出鏈效應
贛州積極探索建立革命文物保護傳承、活化利用機制,抓實做好“紅色+”文章,推動紅色文化創新性發展和紅色資源創造性轉化。
“+文旅”,讓紅色品牌價值彰顯。著眼打造全國著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贛州依托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以瑞金為龍頭打響“共和國搖籃”品牌,以興國、于都為重點做好“蘇區干部好作風”“長征集結出發地”文章,以寧都、石城、尋烏、會昌、安遠、大余、信豐等地為多點支撐,同時深化與井岡山、龍巖、桂林、遵義、延安等地合作,加快形成紅色旅游協同發展格局。今天的贛州,已成為全國十二大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
抓住贛深對口合作等契機,贛州沉下心打造紅色名片,走出去加強推介合作,近年來向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多渠道推介“紅色搖籃·革命贛南”“牢記革命魂·重走長征路”等10條紅色主題旅游精品線路,并結合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客家文化資源等,串聯推出了一批“紅色+”復合型旅游線路,打造了于都潭頭村、南康家居小鎮等一批現場紅培教學點和“新長征再出發”等主題紅培線路,推動了紅培研學破題發展。+
圖為“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史”基本陳列展覽現場。
“+黨史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活力迸發。
聚焦用好用活紅色資源,讓黨史學習教育更加生動可感。2021年7月,大余縣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開館,紀念館展陳以“南國烽煙舉紅旗”為主題,以三年游擊戰爭的主要戰斗歷程為主軸,以15個游擊區的主要歷史事件為板塊,運用VR互動、3D投影、多媒體場景、微縮景觀、視頻動漫等現代展陳手段,營造出可視、可聽、可互動的步入式場景,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文物局聯合推介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之一,成為當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文明實踐”,讓紅色血脈代代賡續。
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推動紅色信念、文明理念融入血脈、植根靈魂,贛州在全國率先試點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打造了一大批“不設墻”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公園、基地等。
蘇區時期,鄧小平同志在擔任中共會尋安中心縣委書記期間,每逢周末就帶領黨員干部走進鄉村,幫助紅軍家屬干農活、解難題,被譽為“共產主義禮拜六”活動。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會昌發揚光榮傳統,由縣領導帶頭,發動1.3萬余名黨員干部積極參與,轟轟烈烈地開展新時代“共產主義禮拜六”活動。如今每逢周六,該縣城鄉處處可見身穿紅馬甲的黨員干部志愿者身影。
“+數字科技”,讓紅色教育與時俱進。
“感覺太真實了,革命先輩們突破重重關卡與大部隊會合的戰斗場面好像就在眼前。”這是瑞金沙洲壩“二蘇大”舊址“沖出重圍”VR體驗給游客帶來的真切感受。
瑞金境內珍存著原生態革命遺址120多處,近年來該市創新實施革命舊址活化利用提升工程,借助數字化技術真實再現紅色革命場景。
圖為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蘇區掠影”紅色歷史情景故事主題墻。
葉坪革命舊址群內的“一蘇大”代表登記處交互體驗項目,采用雕塑復原登記場景,可通過觸摸屏和攝像系統,運用AR合成技術自動生成印有游客照片的“一蘇大”代表證。該市“VR暢游瑞金”超級滑板項目,將轄內各個革命舊址景區連成一片,通過滑板虛擬飛躍加VR虛擬場景體驗,讓游客實現在瑞金各舊址景區間“穿梭”。
如今,數字化展陳、數字化演繹、數字化推送等,已成為贛南活化利用、創新宣傳紅色資源的普及性手段,數字技術讓紅色記憶“活”起來,給人以身臨其境的震撼體驗,讓人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融”出新業態
近年來,通過著力推進融合發展,贛州紅色文旅、紅色培訓、紅色文創、紅色文演等新業態加“數”奔跑,方興未艾。
你見過屏幕歷史影像與臺上演員深情演繹在燈光音響的穿插中交互敘事嗎?你有過坐著懸掛式動感座椅向著5層樓高的巨幅球幕“飛閱”神州大地、“穿掠”壯美山河的震撼體驗嗎?
在贛州方特東方欲曉主題公園,這一切都可以實現。
2021年5月28日,這個由文旅企業華強方特與贛州市人民政府合作打造的國內首座紅色文化高科技主題公園正式開園。
主題公園以全新形式展示紅色文化,游客在此沉浸式互動感受《巾幗》《突圍》《東方欲曉》《鐵道游擊》《歲月如歌》等高科技項目帶來的與眾不同的紅色旅游體驗后,還可來到依航母造型設計的彈射式過山車上,感受《鷹擊長空》,模擬體驗艦載機飛行和起降過程;還可走進《飛翔》館,從萬里長城盤旋而上,輕掠長江水面,零距離接觸三峽大壩,穿越上海東方明珠塔頂……開園2周年,該主題公園已承接省內外紅色培訓人員超100萬人次,接待游客逾260萬人次。
用動漫講好長征故事,是贛州活化利用、創新宣傳紅色資源的又一成功探索。2021年10月18日,由贛州市委宣傳部、興國縣委縣政府聯合功夫動漫打造的3D動畫片《長征先鋒》,在11個長征沿線省份電視臺全線播出,隨后在愛奇藝、騰訊、優酷等各大新媒體平臺全網上線。
《長征先鋒》運用新技術新媒介,用動畫形式將波瀾壯闊的長征戰斗故事搬進熒屏,展現了紅軍戰士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勇奪勝利的壯闊史詩和堅定信念,自開播以來好評不斷,受到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平臺的廣泛關注,入選“建黨100周年重點動畫項目”,登上2021年云上動漫游戲產業交易會最受買家青睞項目TOP10。
圍繞長征歷史步道系統建設,通過打造《長征先鋒》超級IP矩陣,賦能紅色文化產業融合。如今,由《長征先鋒》衍生的黨建教育、紅色研學、拓展訓練、主題公園,以及文具、服裝、手游、AR體驗、數字藏品等文創產業的發展正漸入佳境。
來源:當代江西
上一篇:鮮活的血液 美麗的畫卷
下一篇:臨沂人有自己的海洋世界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