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實習生 于喆
1月18日下午,2021年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在濟南舉行,傳達學習2021年全國文化和旅游廳局長、全國文物局長會議精神,傳達貫徹省領導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指示,并對有關重點工作進行了通報。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了解到,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山東文旅系統著力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遺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聚力融入重大國家戰略和重大文化工程。制定出臺《山東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組織編制《山東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保護規劃》《泰山文化保護傳承總體規劃》《微山湖保護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等,全面開展資源調查,認真謀劃推動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東營市積極推進黃河三角洲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編制完成《黃河三角洲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我省被列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五個重點省份之一。著力加強大運河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統籌運河8段河道和15個遺產點的保護利用。扎實推進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魯國故城、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取得新進展。
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水平。省委召開文物保護工作專題會議,研究《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編發《習近平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摘編(2020年版)》。召開考古和石窟寺石刻保護利用工作座談會。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簽署《文化遺產保護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開展第六批省級重點文保單位評選和226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保護區劃勘定。組織完成考古發掘項目申報75項、考古項目檢查驗收63項,開展小清河等重大基本建設工程考古發掘項目62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菏澤市多形式開展公眾考古活動,讓文物保護現場走進游客視野。會同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完成山東威海定遠艦遺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在全國第四批博物館定級評估中,山東省99家博物館成功晉級,一、二、三級博物館數量,非國有博物館數量、革命類博物館數量等六個指標,均居全國第一。濰坊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開館。《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頒布,為全國第一個。93個縣(市、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居全國第一位。13處文物保護單位入選國務院公布的三批抗戰紀念設施,數量居于全國第一。完成全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普查工作。公布了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實施“文物安全天網工程”,建成省級文物安全監管指揮中心,與試點市縣聯網運行。組織開展文物法人違法案件三年專項整治行動,啟動全省文物安全百日攻堅集中行動。
加強非遺保護與傳承。成功舉辦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2021中國年畫傳承發展大會、第四屆山東省非遺精品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和首屆山東非遺購物節。制定山東省大運河、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和“2020年度非遺行動計劃”,與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舉行全省非遺保護工作會議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活動。青島、東營入選全國“非遺在社區”試點市,入選數量全國最多。《濟南市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膠州市膠州秧歌、三鋪龍拳進校園實踐案例》《濟南市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讓城市更美好》《棗莊市“非遺+”促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4個案例入選2020全國非遺進校園十大實踐案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十大優秀案例,入選數量全國最多。“山水魯韻非遺之旅”和“魯風運河非遺之旅”2條子線路組成的“齊風魯韻非遺之旅”入選2020年全國12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做好2020年國家非遺傳承人群研培工作,成功舉辦山東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陶瓷(黑陶)技藝、雕刻技藝、書畫裝裱技藝等研修研習班次。濰坊市制定出臺《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方案(2020-2024年)》,修訂《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管理辦法》及相關配套文件,保護區建設有序推進。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上一篇:“夜西安”消費聚集區(上)